“教育如果失去公正性专业期货配资公司,那寒窗十年还有何意义?”
随着央视正式通报那尔那茜事件调查结果,一场由权力和资本编织的谎言不攻自破。
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,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。
那尔那茜拿着国家给予的“特权”,却做着违背规定的行为,让网友愤愤不平。
身份造假、违约出国到底还有什么事情是那尔那茜不敢做的?
消失的“学籍”
一切始于高考前夕,央视一则明星祝福视频里,那尔那茜的片段被悄无声息地拿下。
展开剩余88%这番操作,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
好奇的网友们拿起放大镜,开始一帧一帧地审视她的过往。
矛盾很快就浮现了。
明面上的履历写着,她是内蒙古长大的孩子,也在那里完成了基础教育。
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蛛丝马迹指向了另一个事实:她的初中和高中,分明是在北京的重点学校度过的。
一个在北京,一个在内蒙古,相隔整整500公里。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上学?
这种匪夷所思的“量子纠缠态”,精准地踩中了公众对教育公平最敏感的那根神经。
伪造的高考报名表
随着官方调查通报的出炉,谜底揭晓,却比猜测更令人心惊。
那尔那茜,1989年12月出生,次年2月户口就落在了呼和浩特。
直到2011年,她22岁时,户口才跟着父亲迁走。
这意味着,在2008年她参加高考时,她的身份是名正言顺的内蒙古户籍考生。
问题恰恰出在这里。
她当年报名高考,是以“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城镇应届毕业生”的身份。
但通报冷冰冰地证实:该校查无此人,她从未在此就读,更没有任何学籍记录。
这意味着她高考报名材料的学籍,是凭空捏造的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“钻空子”,而是赤裸裸的造假行为,触碰的是国家考试制度的红线。
通往名校的“特快车票”
另一个巨大的争议点,是她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的“定向委培”身份。
很多人怀疑,这是不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后门?
官方通报给出了一个让人意外、却又合乎制度逻辑的解释。
这个“定向委培”项目并非私人订制。
早在2007年,内蒙古就和上戏签订了协议,旨在为当地培养文化艺术人才。
从2008年到2020年,这个项目连续招生了12届,是个延续多年的正规合作。
定向委培,听着玄乎,其实不难理解。它就像一张为偏远地区定制的“人才回流票”。
国家出政策,给你开一条通往顶尖学府的绿色通道,降一点分数门槛,但毕业后,你必须拿着这张票,回到家乡服务。
那尔那茜,就是这张票的受益者。
她的高考分数并非网传的100多分,而是实打实的文化课449分,专业课87分,完全符合当年上戏的录取线。
从入学程序上看,她走的是一条虽然特殊、但真实存在的路。
出国留学成“鬼混”
可问题在于,她拿了这张“回流票”,却在终点站撕掉了回程的那一截。
毕业后,她没有按照协议规定回到内蒙古工作。
2012年,她以要去挪威读硕士为由,从相关单位取回了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,一走了之。
这本质上,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违约。
更火上浇油的是她自己的态度。
在一次公开采访中,谈及这段经历,她用一种近乎炫耀的口吻轻飘飘地说,自己“出国鬼混了三年”。
“鬼混”两个字,彻底引爆了公众的情绪。
人们愤怒的,不仅是她拿着公共资源换来的机会却背弃承诺,更是她对这份契约、这份信任毫无敬畏之心的轻佻。
这不再是简单的个人选择,而是一种对公共利益的无情嘲弄。
资本的傲慢
事件发酵后,整个影视圈对她的态度,上演了一出精彩的“冰与火之歌”。
正在热播的剧集《长安的荔枝》,展现了惊人的“硬气”。
剧中,那尔那茜饰演一个原著里根本没有的角色,番位却高居第三。
任凭直播弹幕骂声滔天,线下活动观众当面抵制,剧方依旧把她当作宣传重点,死保到底。
这种无视汹涌民意的姿态,被外界解读为“资本的傲慢”。
仿佛在说:我想捧谁就捧谁,你们的意见,不重要。
而另一边,由吴京和谢霆锋主演、万众期待的新片《镖人》,则展现了惊人的求生欲。
那尔那茜原本是板上钉钉的女主角,但风波一起,片方连夜行动,官方物料中她的名字被悄然抹去。
剧组人员也透露,她的戏份将“视情况处理”。
这种果断切割、及时止损的做法,无疑是资本精明算计的另一面。
他们深知,与观众为敌,就是与票房和市场为敌。
风暴仍在继续,联合工作组的深入调查,将决定最终的走向。
喧嚣过后,人们或许会淡忘那些复杂的剧情和争论。
但那份被篡改的青春档案专业期货配资公司,以及被辜负的信任,恐怕再也无法复原。
发布于:河南省